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有多深?5分鐘瞭解原生家庭傷害與修復

2025-05-07
原生家庭影響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原生家庭影響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原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座社會訓練場,我們在此學習怎麼和人相處、建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非常深遠,倘若無法從原生家庭得到妥善照顧,會讓人無法相信自己、相信這個世界。如果原生家庭接不住自己,該怎麼療癒自己的童年傷口?接下來就帶你瞭解原生家庭怎麼影響一個人的生命、可能帶來的傷害,並和你分享怎麼療癒這些傷痕,重新與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是什麼?人生第一個學習場所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最初成長與被撫養的環境。對多數人而言,是由親生父母與手足組成的家庭;但也有些人是在寄養機構、收養家庭或其他照顧單位中長大。不論是哪一種形式,原生家庭提供我們人生初期最重要的學習場域。

從原生家庭學習和人互動的方式

不只是生理需求的滿足,原生家庭還包括與人建立連結的最初體驗。即使在我們還不會說話的時期,也已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如何與人互動。

例如,有位收養媽媽曾分享初見幾個月大孩子的情景:孩子不停地笑、手舞足蹈,彷彿想用盡全身力氣來吸引這位「可能會帶他回家」的新媽媽的注意。這是一種生存本能的展現,也反映出孩子為了獲得關注與愛所付出的努力。

原生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與反應模式

在一般家庭中,我們也會觀察到照顧者對孩子的回應,如何深深影響孩子的情緒與反應模式。例如:孩子在客廳玩得正開心,爸爸回家了,他們打聲招呼又繼續玩;可當媽媽進門,兩人卻立刻安靜下來,大的甚至說:「媽媽說不能太吵。」這顯示出媽媽在家中比較嚴格,孩子已學會如何「察言觀色」以避免處罰。於是,一種為了生存而發展出的因應方式與人際模式,就這樣在原生家庭中逐漸建立。

原生家庭對人格的影響有哪些?出生順序會影響性格嗎?

為什麼同樣的父母養大的兄弟姊妹,性格卻差那麼多?其實,即便在同一個家庭中,不同孩子所受到的對待、所做的解讀與因應方式也會大不相同。這些差異造就了每位孩子獨一無二的性格。

阿德勒「家庭星座」概念:孩子心裡排序影響性格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家庭星座」的概念,指出孩子的心理排序(即自我感受中的「排行」)對性格的影響遠超過實際的出生順序。

例如,自認是「老大」的孩子,往往早早學會承擔責任,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他們可能經常感到「不能說不」,缺乏被照顧的資源,只能靠自己才得以在家庭中被肯定;「老么」則較常被寵愛、容易被原諒,學會如何討喜但缺少承擔責任的經驗,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中可能表現得可愛卻缺乏穩定性與清晰感。

性格,是為了「適應」而發展

這些性格模式,常常是為了因應成長環境而逐漸養成的。父母往往對第一個孩子抱持高度期待,同時伴隨著更多焦慮,這些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父母注意力轉移,老大便學會競爭與照顧,從而早早進入「半個大人」的角色。

心理諮商室裡,接受治療最多的,往往是這些「太早長大」的老大。他們長期忽略自己的需求,只為了家庭而活。而排行末的孩子則較可能焦慮於他人看法,情緒易起伏,還需花較長時間整合自我。

原生家庭的傷害有哪些?被原生家庭傷害所造成的3大負面影響

負面的原生家庭影響,可能使人長期陷入負面情緒
負面的原生家庭影響,可能使人長期陷入負面情緒

性格的形成,往往是由遺傳基因和成長環境所共同塑造。在諮商現場,常聽見媽媽焦急地說:「孩子情緒很大,一哭就停不下來,要哄很久。」當治療師追問家中是否有大人情緒也很激動,常會得到這樣的回應:「阿公阿嬤就是這樣,不講話、最後當作沒事。」

1.負面互動模式被繼承,影響人際關係

在許多家庭中,負面的互動模式就這樣一代代複製下來。最需要被照顧時,傷害往往來自最近的人。孩子哭鬧,是因為無法用語言說明自己的委屈;大人則感到手足無措,甚至對其他家庭成員責怪「自己做錯了什麼」。於是,全家陷入一種無聲的失落與不理解。

長期在不穩定、缺乏溝通或甚至暴力的環境中長大,會讓孩子形成未被處理的內在狀態,容易害怕、慌亂、憤怒,也難以信任他人。這些創傷不會隨時間消失,反而會在成長過程中於各種人際情境中反覆浮現,無法好好和他人建立穩定關係。

2.對世界的認知出現扭曲

父母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第一道門。小時候就在父母和家人無止盡爭執、充滿惡意互動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除了會因為負面情緒、不易信任他人而影響人際關係,也會因為親情關係的不愉快經驗,導致對自己、對世間萬物的認知出現扭曲,變得無法肯定自己、不值得被愛,導致自暴自棄,甚至對世界產生仇恨與質疑。

3.罹患心理疾病機率提升

長期自信心低落、情緒處於負面狀態,無法信任他人與自己,也無法和人建立健康關係的狀況下,罹患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

原生家庭影響,不只停留在童年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多數人的情緒處理能力,平均只停留在10歲左右的階段。也就是說,很多人在成年後,依然使用童年學會的方式來面對人際與壓力,而很少有人有機會真正提升與更新這些能力。

例如:小時候目睹父母爭吵,有的孩子會選擇沉默,因為怕失去其中一方;有的孩子則用哭鬧來阻止衝突,試圖挽回完整的家。這些行為在當時是保護自己的手段,但若未加以理解與轉化,長大後可能變成逃避衝突、過度討好、缺乏主見等行為,影響自我發展與人際品質。

原生家庭的傷害怎麼修復?2步驟走出童年陰影

沒有一個人的童年是完全沒有挫折的,但並非所有挫折都會造成創傷。真正的關鍵是,我們是否有機會去理解、接住與修復那個當年無助的自己。倘若這些挫折、創傷開始影響到自己,我們可以試著透過2個步驟重新檢視自己,緩緩從這些傷口走出:

Step 1:與自己對話,正視內在的小孩

回到自己的記憶裡,試著誠實地盤點:有哪些擔憂、恐懼,當年無法說出口、如今仍難以忘懷?也許其中也藏著一些溫柔與感謝,形塑了今天的你。請試著站在照顧者的角度,好好安撫那個曾經被忽略的小孩,傾聽他/她的故事。

Step 2:提醒自己「我已不再是當年的我」,學習長出力量的自我

療癒不該只是停留在抱怨與悲憫,而是有一天,我們可以站起來,選擇不再做那個永遠無力的孩子。我們可以慢慢練習,用新的方式溝通與整理過去,讓自己成為更有力量的人。

讓捷思心理治療所和你一起走出原生家庭陰霾

原生家庭留下的創傷,有時深不可見,若一個人面對,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如果你願意,捷思心理治療所願意陪伴你,透過專業心理諮商穿越那些困住你的過往,用更溫柔的方式看待那個過去的自己。

經由心理諮商、家庭諮商服務,在這段與自己對話的歷程中,捷思心理治療所將陪你一步步爬梳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家中出現的互動問題,慢慢走出童年創傷可能帶來的陰霾,找回力量、釋放恐懼,讓你不再被單一傷害所定義。走出舊有模式,找到自我內在新的可能。現在就來深入瞭解捷思心理治療所的家庭諮商服務,讓自己、讓家人都經由諮商服務,看見人生的新解答、新路徑。

延伸閱讀:

親人過世走不出來怎麼辦?心理師用9種方式調適悲傷

親密關係的定義是什麼?假性親密關係看似和諧卻缺乏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