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我們活在一個心理學知識逐漸「流行化」的時代。書店擺滿各種「自我覺察」的指引,社群媒體不斷推播「自我反思」、「自我對話」的金句。這些詞彙彷彿成了現代人的救贖—畢竟,誰不想更成熟、更人間清醒呢?然而,當心理學的核心概念遭到拆零、碎片化、去脈絡化後,它往往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張力,只留下空洞卻光鮮的口號。這種簡化的心理學知識,不僅沒有帶來真正的自由,反而製造出一種新的束縛:個體被各種包裝過的心理話術,捧著各種心理健康指標,投入無限的自我內省與反思,而結構性的壓迫與關係裡的暴力卻被遮蔽。

我們每個人都有第一次誕生,在某個命定的時刻,從母腹落地。那時我們只能透過哭聲呼喚,等待照顧者的回應。照顧者的眼神成為我們認識自己的鏡子,映照出「我是誰?我值不值得被愛?」

相較於100多年前心理學的遙不可及,當代的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心理學概念來形容自己、理解他人、解釋關係。例如MBTI、9型人格、依附類型、溝通姿態等;甚至能迅速在腦海裡將人分類,也主動對號入座。心理學詞彙不再只是專業人員的語言,它變得流行、好懂,甚至有一點時髦。但這樣真的意味著比較認識自己嗎?還是,我們正悄悄落入另一個弔詭的陷阱呢?

社會文化的影響:現代社會對於戀愛與性關係的期待,使部分人認為擁有親密關係是衡量個人價值的標準之一,沒有辦法擁有親密關係會被歧視或貶低,例如在我們文化中有「敗犬」、「剩女」、「單身狗」、「賴家王老五」等,對單身人士給予不友善的標籤。自尊心受挫與自我認知扭曲:長期缺乏正向的人際回饋可能讓人對自身價值產生扭曲的認知。例如,可能覺得自己在異性眼中毫無吸引力,或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愛情,導致怨恨和悲觀的心態。網路社群的強化作用:透過討論區、論壇等媒介,可能會讓有這樣心態的人,感覺自己擁有的觀點是受到支持與欣賞的,且在網路上得到他人回覆也是一種被看見、被肯定、被注目的經驗,無形中增強或激化這樣的心態,逐漸形成對異性敵視的態度,甚至認為社會不公平地偏袒某些族群。

親子關係是每個家庭中最重要的連結之一,但隨著孩子成長,溝通上的困難與衝突也逐漸浮現。​心理師陳雪如(Ashley)在其著作《隱性孤單》、《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提到: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常因為情緒反應過度或過度控制,導致親子關係進一步惡化。​透過適當的溝通方式與策略,家長可以有效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今天就來分享和孩子建立良性溝通的6種方式,幫助你和孩子建立更和諧、更堅固的陪伴。

我們活在一個心理學知識逐漸「流行化」的時代。書店擺滿各種「自我覺察」的指引,社群媒體不斷推播「自我反思」、「自我對話」的金句。這些詞彙彷彿成了現代人的救贖—畢竟,誰不想更成熟、更人間清醒呢?然而,當心理學的核心概念遭到拆零、碎片化、去脈絡化後,它往往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張力,只留下空洞卻光鮮的口號。這種簡化的心理學知識,不僅沒有帶來真正的自由,反而製造出一種新的束縛:個體被各種包裝過的心理話術,捧著各種心理健康指標,投入無限的自我內省與反思,而結構性的壓迫與關係裡的暴力卻被遮蔽。

我們每個人都有第一次誕生,在某個命定的時刻,從母腹落地。那時我們只能透過哭聲呼喚,等待照顧者的回應。照顧者的眼神成為我們認識自己的鏡子,映照出「我是誰?我值不值得被愛?」

相較於100多年前心理學的遙不可及,當代的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心理學概念來形容自己、理解他人、解釋關係。例如MBTI、9型人格、依附類型、溝通姿態等;甚至能迅速在腦海裡將人分類,也主動對號入座。心理學詞彙不再只是專業人員的語言,它變得流行、好懂,甚至有一點時髦。但這樣真的意味著比較認識自己嗎?還是,我們正悄悄落入另一個弔詭的陷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