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你會不會常常因為一些小事突然情緒失控,事後又懊悔為什麼要為了這麼一點小事情發脾氣?或是曾深陷在沒來由的焦慮、情緒低落、悲傷或是憤怒等情緒中,無法自拔嗎?如果這些情緒狀況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表示情緒障礙可能已經找上門。本文將說明情緒障礙的特質與類型,分析成人與兒童情緒障礙的差異,最後說明情緒障礙的處理方式,幫助您不受情緒所縛,享有更穩定的生活。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看起來和睦快樂的家庭,也可能存在一些造成家人間溝通障礙、影響彼此關係的生活習慣與教養問題;或是因為突然的變故,導致家人間的聯繫漸行漸遠,甚至變得無言以對。如果家人間有什麼難以啟齒的困擾或齟齬,也許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透過家庭諮商或家族治療一起解決問題。你也在思考自己是否適合做家庭諮商嗎?不妨看看以下心理師整理的12個關於家庭諮商的疑惑,幫你更瞭解這項心理諮商服務。

原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座社會訓練場,我們在此學習怎麼和人相處、建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非常深遠,倘若無法從原生家庭得到妥善照顧,會讓人無法相信自己、相信這個世界。如果原生家庭接不住自己,該怎麼療癒自己的童年傷口?接下來就帶你瞭解原生家庭怎麼影響一個人的生命、可能帶來的傷害,並和你分享怎麼療癒這些傷痕,重新與自己和解。

有些心理創傷,不會在當下爆發,而是悄悄潛藏,直到某天浮現在日常之中。B君是一位企業高管,因工作外派與家庭安排難以下定決心而前來諮商,在談起與父親的關係時,才發現兩人常常一見面就吵架,即便B君性格上有著不服輸的執拗,內心卻早已留下「被父親忽略的傷痛」。為什麼會造成心理創傷?該如何調適改善?本文將帶你認識心理創傷的特徵、自我評估方式與創傷療癒的方法,幫助你學會與心中的傷痛和平共處,走向修復與成長的新道路。

在婚姻關係中,許多人都曾經歷過無止盡的爭吵、彼此誤解,甚至感到孤獨無助,心中不斷浮現疑問:「我們怎麼總是吵架?」「明明是他說話太傷人,卻總說我態度不好。」「我們好像只是住在一起的室友,根本不像夫妻。」當這些問題讓你感到困擾或痛苦,除了選擇繼續忍耐或果斷分開,婚姻諮商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本文將帶你了解婚姻諮商的內容、常見議題、費用,以及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幫助你重新審視這段關係,尋找可能的轉機。

時至今日「諮商」在臺灣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長期諮商是一個固定的時間、在專屬於自己的空間裡,心理師陪伴與自己一起探索思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浮出的雜念、認識自己在意且無法擺脫的干擾情緒。這樣一段很獨特的自我內在歷程,過往有不少人寫下自己的心境對外分享而讓諮商室外的人們有機會一窺門內的風景。

感覺伴侶經常冷落自己?或是曾經的甜蜜感逐漸消退,從無話不談變成無話可說?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並非永遠都會停留在甜蜜階段,隨著親密關係走向不同的階段,也需要調整不同的做法,才能與伴侶共同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讓關係更加穩定。如果你對於兩人之間的關係感到失望,甚至因此感到焦慮不安。本文將由心理師帶你了解如何覺察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狀態,並在關係出現變故之前,找到方向讓伴侶關係重建安穩。

你是否也常常懷疑「我是不是被情緒勒索了?」,或是不自覺地陷入情緒勒索的循環中?長期處於被情緒勒索的狀態,可能會導致壓力、焦慮、降低自尊,甚至對人際關係感到恐懼。若要避免情緒勒索越演越烈,關鍵在於學會識別情緒勒索並建立界線,必要時也需要尋求專業協助。本文將由心理師為你全面剖析情緒勒索會使用的3種手段與發展過程,並教你不被情緒勒索的4個方法,找回珍貴的自我認同與價值感。

心理諮商是透過與專業心理師對話,改善困擾與心理狀態的過程,可分為不同的形式進行,包含個別心理諮商、伴侶/婚姻諮商、家庭諮商、兒童/青少年諮商等類型。然而,不同機構也有著不一樣的收費標準與服務特色。因此,在正式進入心理諮商前也需要先搞懂自費、健保、政府補助等管道提供的服務與適合對象,想知道心理諮商費用怎麼算?又該如何挑選適合的心理諮商所與心理師?本文將帶你全面了解。

我們活在一個心理學知識逐漸「流行化」的時代。書店擺滿各種「自我覺察」的指引,社群媒體不斷推播「自我反思」、「自我對話」的金句。這些詞彙彷彿成了現代人的救贖—畢竟,誰不想更成熟、更人間清醒呢?然而,當心理學的核心概念遭到拆零、碎片化、去脈絡化後,它往往失去了原本應有的張力,只留下空洞卻光鮮的口號。這種簡化的心理學知識,不僅沒有帶來真正的自由,反而製造出一種新的束縛:個體被各種包裝過的心理話術,捧著各種心理健康指標,投入無限的自我內省與反思,而結構性的壓迫與關係裡的暴力卻被遮蔽。

我們每個人都有第一次誕生,在某個命定的時刻,從母腹落地。那時我們只能透過哭聲呼喚,等待照顧者的回應。照顧者的眼神成為我們認識自己的鏡子,映照出「我是誰?我值不值得被愛?」

相較於100多年前心理學的遙不可及,當代的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心理學概念來形容自己、理解他人、解釋關係。例如MBTI、9型人格、依附類型、溝通姿態等;甚至能迅速在腦海裡將人分類,也主動對號入座。心理學詞彙不再只是專業人員的語言,它變得流行、好懂,甚至有一點時髦。但這樣真的意味著比較認識自己嗎?還是,我們正悄悄落入另一個弔詭的陷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