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盡頭,只是該轉彎了》-你今天轉念了嗎?

2025-09-10

撰文者:范馨云心理師


諮商中常見自我譴責,導致內耗與情緒低落
諮商中常見自我譴責,導致內耗與情緒低落


在諮商室中,有時會遇到非常有自我覺察的來談者。條理清晰、語言俐落,聽來似乎頗能理解自己。然而談著談著,總結卻往往變成:「我就是有兩不好—這不好,那不好。」


於是,自我覺察成了自我控告;自我反思成了自我指責。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尤其在華人家庭文化的影響之下—「謙受益、滿招損」,是我們從小聽大的話;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意,往往化為無止盡的挑錯能力。當孩子考了95分,父母不自覺會問:「那5分跑去哪了?」、「你腦袋裝了什麼?」。


久而久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學會自我懷疑。即使表現不俗,也總覺得不夠好;即使已經站上山頂,也不敢駐足欣賞,因為眼前還有更高的彼峰。完美主義成了一種毒性教條,鞭策著每個努力不懈的人:還不夠,還要更好。


父母的初衷並沒有錯,追求成就與認可也不是罪。問題是—當生活變成一道又一道關卡,每一道都非過不可,每一道都代表「做得到才算沒問題」,人生就會變成只剩下一條必須拚命直行的窄路。當人只有一種選項時,就等於沒有選項。身心會變得不適與緊繃,像一條不斷被撐開的橡皮筋—撐得久了,不是斷裂,就是失去彈性。


當人只剩下兩種選項時,則容易陷入對立的掙扎:

• 兩者都不想要,是雙避困境;

• 兩者都想要,卻無法兼得,是雙趨困境;

• 每個選項裡都有吸引與排斥,是趨避困境。


人在困境裡,身心容易內耗與疲倦,每天都忙著跟自己拔河,不是不想前進,而是不知道怎麼移動。


那該怎麼辦呢?或許不是路真的走到底,而是到了該轉彎的時候。也許是行為轉個彎;也許,是心念轉個彎。


心理學裡有句話說:「當你看到半杯水,你會想——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

這樣的看法,不只是語言的差異,它真正改變的是我們的身心感受、情緒狀態與因應行動。


當你看到的是危機,身體會緊繃、心裡會害怕、不安、焦慮,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沒用,甚至又進一步回到那熟

悉的念頭:「我不夠好」。但如果你看到的是轉機,可能會開始充滿希望感,情緒可能變成期待、興奮,會更願

意去想:「我能怎麼做?」。


原來,我們怎麼看世界,會慢慢影響我們怎麼看自己。

境隨心轉;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那麼,我們要怎麼練習「轉念」?

1. 先從語言開始—試著把自動跳出的負面念頭,換一個說法。

練習這樣造句:

• 還好……

• 幸好……

• 不如……

• 沒關係……

• 下次我可以……

• 搞不好……


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就像一個念頭上的支點,讓你可以不必一路滾下情緒的斜坡,而是換個角度暫停一下,再選一條可能比較舒服的路。


2. 在華人文化裡,「比上不足」我們很會。但「比下有餘」這種說法,常常被誤解為擺爛。其實,它只是一種逆向思考的自我照顧,在你還無法完全放下比較心態的時候,不妨換一個比較方式,對自己多一點接納與善意。練習坦然接受稱讚,甚至給自己一點小小的肯定。這不是放縱,而是讓自己有機會看到:「我也還不錯。」這樣的認識,會一點一滴地養出新的自我觀點。


生命總會有挫折,誰不是一路跌跌撞撞?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也不需要追求完美。當你撞了牆、掉入低谷,請不要急著問自己「是不是我又哪裡做錯了?」

那不是盡頭,也不是你有問題。有時候,只是到了該轉彎的地方了。一個行動,一個念頭,一次小小的語言調整,就是轉彎的開始。


轉念的路上,讓捷思心理治療所陪你一起

在華人文化裡,我們很容易把「自我覺察」誤用成「自我檢討」,甚至不自覺地苛責自己。但其實,覺察的目的不是為了找更多的錯,而是幫助我們找到新的可能性。當你能夠在困境中轉個彎,從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就能在緊繃的人生裡,慢慢找到呼吸的空間。

如果你也常常陷入「我還不夠好」的循環,或在生活抉擇中感到疲倦無力,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透過專業心理諮商來梳理思緒、練習轉念。捷思心理治療所,陪你一起練習更溫柔地看待自己,幫助你在生活的窄路上找到新的出路。

歡迎立即填寫表單, 讓我們陪伴你,從「自我指責」轉向「自我理解」,從「我不好」走向「我也不錯」。



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是什麼?有用嗎?一篇了解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差異

心理創傷如何治療?教你分辨4大特徵,以及如何療癒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