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學成為流行文化-你今天分類了嗎?

「我是個大I人,我實在很不會跟陌生人聊天。」
「我測出來是高敏,真的很多事放不下欸。」
「我媽超會情緒勒索,她真的很難相處。」
「我老公很難接住我的情緒,他該不會是亞斯吧?」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或許你也曾經說過。
相較於100多年前心理學的遙不可及,當代的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心理學概念來形容自己、理解他人、解釋關係。例如MBTI、9型人格、依附類型、溝通姿態等;甚至能迅速在腦海裡將人分類,也主動對號入座。心理學詞彙不再只是專業人員的語言,它變得流行、好懂,甚至有一點時髦。但這樣真的意味著比較認識自己嗎?還是,我們正悄悄落入另一個弔詭的陷阱呢?
一、當分類變成日常…你是什麼類的人?
隨著網路資訊的發達與演算法的無所不在,心理學不再是專業圈的私藏語言。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輕易進入心理學的浩瀚宇宙。人們開始接觸、引用,甚至誤用各種術語,並隨時更新與跟隨心理專家的造字活動。於是,有心之人都能快速成為心理診斷的半專家,先為自己貼上標籤,再將身邊的人分類歸檔,甚至成為打招呼的一種方式:你是E人?我也是耶!
對於人們能夠如此輕易辨識自己、他人與關係的現象,身為諮商心理師的
我,既感到欣喜,又隱隱不安。喜的是,心理知識得以被廣泛接觸,人們透過書籍、社群平台、Podcast、YouTube,乃至冥想、瑜珈與信仰等形式,開始對自己的內在以及人際互動產生系統性理解,有助於自我認識與覺察。憂的是,當我們太快被定義與歸類時,也容易錯過那些尚未被命名的自己—那些還來不及浮現、卻同樣真實的部分。我不斷在思考,當心理標籤成為日常語言時,我們的主體性還剩下多少?
二、分類能幫助我們,也可能限制我們
分類的確讓我們更容易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卻也在無形中限縮我們對自我的理解。當我們安於分類,我們的認知選擇便會傾向關注符合分類的資訊,進而忽略分類以外的線索,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確認偏誤。它讓我們不斷強化既有的自我形象,卻阻礙了對「可能性」的想像與探索。久而久之,分類成了一種界線,也成了一種囚籠。
同時,對於個體進行分類與標籤化的思考方式,也增加基本歸因謬誤的可能性,而這種基本歸因謬誤特別容易對伴侶或家庭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我們常在爭執與關係衝突中,把對方的反應歸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而忽略了情境壓力、歷史脈絡或關係互動循環,例如「你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每次吵架都只會說不知道,我覺得你根本不在意這段關係,我才會這麼生氣」。於是關係的問題成了某一方性格有問題,而每次的爭吵都成了找出兇手的指責與辯解。如此線性因果的思考方式,只會讓關係更為無解,並形成僵化且具破壞性的互動模式。在家庭關係中亦是如此,老大較為懂事,老二較被忽視,老么最被寵愛,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地直接在家庭成員身上套用出生序位的心理學知識,常常會錯過真正重要且更為真實的關係線索。
三、當代心理學的流行化
想想看,人是何等複雜、何等非理性,但我們卻能輕易地用幾個英文字母的組合,讓你我立刻確認自我座標,然後彼此相知。這些來自於對個體獨特性的追尋,最後卻又變相地泯滅了主體的複雜性。
這也是我對當代心理學流行化感到騷動不安的原因。它讓我們看似更靠近自己,卻也可能逐漸錯過了那個尚未被分類、仍在形塑或處於內外生成中的自我。於是,當我們的某些經驗尚未有合適的心理學概念加以命名時,我們是不是只能保持沉默?還是我們可以選擇用最貼近但質樸的語言自我表述?這可能需要一些勇氣,因為不夠時尚、不夠跟風、不夠高端;但如果保持沉默,我們也將失去被傾聽、被理解與被回應的機會。
四、留給讀者的空白
分類有時是工具,有時是出口,有時只是我們渴望被理解的方式。但如果哪一天,你發現自己和那個分類「不太一樣了」,請記得:那些無法融入分類的部分,也是真實的你。我想邀請你一起思考,今天的你,如此獨一無二的你,是怎麼被定義與分類的?又有哪些還無法被命名的部分,正默然等著被你發現?探索未知,往往會比把自己套進已知中,更為艱難與折騰,但值得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