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觀察過指認孩子情緒後,孩子的反應嗎?」
想分享一個關於被父母認定為準則的情緒教養微翻轉經驗。
「你觀察過指認孩子情緒後,孩子的反應嗎」?
常常在網路上搜尋情緒教育的父母,一定很熟悉以下處理孩子情緒爆炸行動準則
1. 維持父母情緒平穩
2. 提供安全空間,允許孩子情緒流動
3. 同理孩子當下情緒
4. 情緒穩定後討論和行動
但是,不知道各位父母在現實中嘗試後,遭遇到什麼樣的情形呢?
同理情緒,惡魔藏在細節裡
隨著不同背景和經驗的教育者投入相關實踐和討論,有一些豐富有趣的面向被提出,例如指認孩子情緒的時機會有什麼影響?不同同理情緒的方法會造成什麼樣的差異?
兒童教養專家 Dr. Siggie Cohen 在簡短的影片中分享她的觀察,當父母試著對情緒爆炸的孩子說:「我想你現在可能很生氣」,結果卻出乎大家意料地,沒有得到預期中穩定情緒的效果,孩子更反彈,並且推開父母。Dr. Siggie認為,這是因大人使用太過直接的語言指認情緒,特別是當情緒對孩子來說還很原始,還難以承受,指認的語言容易帶給孩子暴露感受。
借用成人的經驗來想像Dr. Siggie描述的情境,可能更容易理解。若是成人遭遇事件衝擊,內在的情緒歷程和經驗翻攪,有另外一個人用用簡短的一個字詞想貼近。成人的感受可能是被過於簡化,自己的經驗不被理解,或者需要更多空間,不想太快被看透。
到這邊,也許不少父母困惑,又說情緒教育很重要,是未來人格和認知發展的基礎,又說不要在情緒大爆發的時候指認情緒,到底怎麼做才好呢?
重點是做的時機和方法。
Dr. Siggie 在影片中示範她的方式,取代直接語言的穿透,大人透過對孩子的關注和對發生什麼事情的好奇,在行動上嘗試與孩子情緒同頻。是這份開放的好奇、關心和嘗試貼近,促成了孩子內心被同理的感受。等待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再與他們慢慢透過語言去梳理、命名剛才的情緒。每位孩子習慣被同頻的方式,以及能夠使用語言去描述的速度都不相同。
另外一位蒙特梭利教學的老師 Emily Counts 提出類似的觀察。她在幼兒園的工作現場看到,對小小孩來說,每天日常都會面臨新的學習和挑戰,難免出現各種情緒起伏。但若老師關注每一個情緒起伏,不論大或小,都給予同樣重量的語言指認。原本可能只是孩子可以自行調節度過的小情緒烏雲,反而會變成壟罩而揮之不去的極端天氣。
Emily Counts 提醒教育者應把孩子更當作獨立個體地尊重他們的內在。除了同理情緒,更要主動地協助孩子建立足夠的內在資源來面對情緒,包括思考問題解決,以及建立「雖然現在不行或很痛,但是我可以」的信心和發展能力。
綜合 Dr. Siggie 和 Emily Counts 的分享,細節藏在同理孩子的情緒,不見得第一步需要馬上用語言簡化孩子的感受,重要的工作是透過父母發自內在的好奇與關懷、肢體等非語言訊息,向孩子傳達我們與他/她同在,允許感受,也試著勾勒發生什麼事情,可以怎麼樣度過眼前難關。
事後,父母對孩子描述自身相似經驗、繪本裡面的故事,都會是孩子貼近豐富情緒、認識情緒表達的方式。
父母永遠是第一線的實驗者和觀察家
人類的情緒如何被認識和被調節,一直是腦科學、神經生物學、心理學、精神分析等各種透過實驗和觀察,不斷好奇著想要解密關於人珍貴且影響深遠的內在。父母的工作是見證內在的第一線。
當然,如同所有實驗者和觀察家,最難向外人道的辛苦就是,明明準則在前,做起來卻感覺哪裡還需要優化調整。畢竟每位孩子天生氣質獨特,遭遇的事件脈絡也截然不同。
特別當教養資訊爆炸,每位父母從書籍、網路、課程等各種管道大量學習。過多的資訊有時候令父母陷入焦慮。這時候想要跟所有父母相互砥礪,適時地踩下內心教養焦慮的暫停鍵。
這個暫停能夠幫忙我們停下慌亂中僵化地追尋教養原則,相信自己的內心,以及給予生活中彼此都需要的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