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一心情不好就想吃?談失控的情緒性進食循環和自我安頓
上班一整天終於下班的我:「工作一整天快累死了,我要去吃東西犒賞自己!不過,晚上吃甜食會變胖,那…我還是吃水果配燕麥好了…」
吃完水果後的我:「恩…怎麼有吃跟沒吃一樣啊…算了今天就破戒一天,吃『一點點』甜食好了,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吃甜食中的我:「阿姆阿姆~甜食好好吃喔~美食撫慰了我一整天的辛勞,好幸福~~這才有吃東西的感覺嘛~~」
吃完甜食後的我:「喔天啊!我剛剛吃了什麼?一個霜淇淋、一包巧克力、三個甜甜圈和一杯珍奶!加上前面吃的水果和燕麥!熱量超標完蛋了…我到底在搞什麼!已經那麼胖了還一直吃…我要發瘋了!!」
這樣的經驗你是不是很熟悉?這樣的我怎麼了?
我們不只會因為肚子餓而吃,在心理上我們也常受情緒影響而吃。
透過「吃」來調節情緒的行為稱為「情緒性進食」。情緒性進食通常出現在我們有負面心情時,像是壓力大、焦慮等,透過吃高油、高糖或高卡路里的食物來使內心獲得滿足和撫慰。
適量的「吃」能幫助我們穩定與安撫情緒,是個不錯的情緒調節策略,但是當我們把「吃」當作唯一的壓力調適方式,每當心情不好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吃,那就會成為困擾了
因為在生理上我們會因爲「過度」情緒性進食而使體重增加,導致肥胖問題,抑或是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使健康亮紅燈;在心理上會使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意象不滿意,可能會產生容貌焦慮、自信心低落。此外,我們原本是希望透過「吃」產生正向情緒,但「過度」的情緒性進食經常讓我們在吃完後受到社會價值的評斷而有罪惡感,進而對失控的自己感到生氣,讓心情更糟。
我如何掉入「過度」情緒性進食的循環?
成長經驗中,我們對於「吃」賦予許多意義,像是被他人「餵食」會讓人感受到被關愛、透過吃美食來犒賞剛完成重大考試或工作的自己、在咀嚼食物的過程中感受到控制感。漸漸地,我們將「吃」與被愛、被安撫、有控制感等各種心理需求形成連結,當負面情緒來臨時,我們會無意識地吃下過多高熱量食物來撫慰自身。
此時情緒雖能被暫時舒緩,但理智的自己即會隨之而來,開始評價剛剛的行為,像是可能會對自己說「已經那麼胖了,你還敢一直吃」、「完蛋了,飲食計畫破功了」、「連吃東西都不自律的我,能做什麼大事」,這些想法伴隨而來的感受可能是自責、罪惡、羞愧、無價值感等,而為了因應這些感受,我們會展現出激進的行為,像是「過度節食」來更嚴格地對待自己,或是「暴飲暴食」來抒發「覺得自己很糟」的心情。
然而,這些因應情緒性進食所帶來的行為策略通常不會有幫忙,像是過度節食會讓我們對食物失去選擇權,使飲食控制變得更加困難,且容易產生強烈反彈;暴飲暴食會讓我們越來越胖,漸漸地被食物控制。
這些行為反而會讓我們再陷入下一個情緒低潮中,而我們又會更加嚴厲地自我批評,然後再以不合適的進食方式補償,形成惡性循環。而我們也會在這個循環中對自己失望,覺得即使嘗試再多方法都沒有,漸漸地自我放棄,讓失控感蔓延至全身。
如何逃脫「過度」情緒性進食的循環?
- 停:停下來,觀察自己的狀態
當你想要吃東西時,先停下來問問自己:「現在的我是真的肚子餓了嗎?還是我是在渴望吃某種食物?」如果發現自己是因為「情緒」而吃時,我們可以先深呼吸,或是慢慢地喝一杯水,讓焦慮的自己停下來,把覺察和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並想一想:「此刻想吃東西的我發生什麼事了?」、「我現在有什麼感受?」,了解此刻情緒性進食的歷程正在如何進行。
- 聽:聽聽自己內在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當我們對自身的情緒性進食歷程有多一點的了解後,可以再去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在「吃東西」這個行為的背後,現在的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有沒有其他事情也可以滿足我?也許是好好地休息、好好地和人說說話、好好地被看見與被肯定,然後在這一個又一個「好好」的過程中,去看見飲食下自己真正的需要。
但若「吃」就是你此刻最能安撫自己的行為,也是你最想做的事,那問問自己「現在我最想吃什麼?」,知道後,就帶著快樂的心情吃吧!當我們保持正向的心情,並在有所選擇的情況下選了自己最想吃的東西,反而不容易過量。- 做:做一份專屬的「自我安撫」清單
- 看:以疼惜的角度看見自己的進退步
想改變過去透過飲食來安撫自己的行為模式,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當看見自己有微小的進步時,請不吝嗇地給自己一個愛的鼓勵。當結果不如預期時,除了可以降低期待,或是將目標拆分成小項目以外,也可以用自我疼惜取代自我批評的角度去陪伴那個覺得做不好、好像失敗的自己,允許自責、罪惡的感覺出現,為它騰出空間,解除想消滅這些感受的需要。
「工作一整天快累死的我,除了吃甜點犒賞自己以外,也可以對自己說一聲『你辛苦了』!」、「如果真的想吃東西的話,可以喝一杯熱可可,既能滿足我想吃甜食的慾望,巧克力本身也能調節情緒。」
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覺察自身情緒和食物的關係,便能降低「過度」情緒性進食對我們的負面影響與制約,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
